抗戰烽火淬煉,兵工血脈浸潤。重慶理工大學誕生于1940年,前身是國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學校(對外稱士繼公學),曾是享譽國內的“兵工七子”之一,現為重慶市重點建設高校、重慶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也是西南地區唯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本科高校。
學校坐落于重慶市,共有花溪、兩江、楊家坪等3個校區,校舍建筑面積103萬平方米,擁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等3萬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花溪主校區建筑群婉約典雅,景觀山水交融,獲得教育部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獲評“重慶市十佳園林式單位”“重慶冬季最美大學校園”等榮譽稱號。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面向和服務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了理、工、文、管、經、法、醫、藝等協調發展的多學科專業體系,擁有“十四五”重慶市重點學科14個,設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覆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2個,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等學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學校設有本科專業69個,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特色專業4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建有教育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以及國家級虛擬教研室、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
學校堅持人才為先,建有重慶市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和重慶市海智工作站等4個省部級人才平臺,培育和匯聚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模范教師以及重慶英才等省部級以上優秀人才300余人次,先后獲得“重慶市海外留學人員先進工作集體”“全市人才工作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學校堅持創新發展,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創新平臺48個,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多個科技服務平臺,是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優秀獎1項,省(部)級獎勵195項;累計承擔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重大重點科研項目2400多項,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9項、國家發明專利1200余項,專利轉化合同金額連續2年位列全國高校50強,主辦高水平中英文期刊6種,打造了亞洲人工智能技術大會等多項行業品牌會議。中國通用技術集團重慶數控機床研究院等2個項目入駐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入選優先建設項目。以納米時柵精密位移測量理論及技術為標志的一批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納米時柵相關技術成果實現了我國精密位移測量技術及器件的自主可控,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譽為“中國精度”的代表之一,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精彩亮相。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韓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9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多形式、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交流,是“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等國際聯盟組織成員高校,牽頭發起成立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知識產權高校聯盟。學校堅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展,與國內多個市(區)縣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與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等多家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兵器裝備集團、兵器工業集團、中國通用、長安等多家國內知名企業開展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學校累計為國家培養輸送了15萬余名優秀人才,榮獲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重慶市文明校園”等多項辦學育人榮譽,被譽為“重慶近年來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最引人矚目的高校之一”。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時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等各級領導先后蒞臨學校考察調研,高度評價學校人才培養、創新創造等領域工作成效。
當前,重慶理工大學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秉承“明德篤行,自強日新”的校訓和“自強不息,求實創新”的大學精神,賡續首任校長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盡力而為者,唯有教育”的辦學情懷,按照學校第三次黨代會部署安排,持續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和“國防兵工”兩大辦學特色,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并在建校100周年時建成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
通訊地址:重慶市巴南區李家沱紅光大道69號
郵政編碼:400054
網址:www.cqut.edu.cn
工業設計相關專業:
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未來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備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在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從事機械設計、制造、應用開發、運行管理與維護、科研及教學等方面工作,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機械電氣控制及自動化、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數控加工工藝與程序編制、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電子技術、機械制造工藝學、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液壓傳動及控制、機械精度設計等。
主要畢業去向:可從事汽車、高端裝備(機器人等)、智能制造、新能源、現代電子等領域內相關裝備的設計、新產品開發,零部件數控制造工藝、實驗與研究、設備管理與改造,也可以從事相關技術的服務工作。
2、工業設計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及應用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科研單位從事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和教學、科研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具有應用造型設計原理和法則處理各種產品的造型與色彩、形式與外觀、結構與功能、結構與材料、外形與工藝、產品與人、產品與環境、產品與市場的關系,并將這些關系統一表現在產品的造型設計上的基本能力,考生報考本專業需有一定的美術基礎。
主修課程:工程圖學、工業設計工程基礎、設計素描、產品效果圖、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人機工程學、設計心理學、模型制作、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產品形態設計、工業設計方法學、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等。
車身造型設計方向——補充了工程力學、汽車概論、車身造型設計、人機工程學、汽車空氣動力學等課程。
主要畢業去向:主要從事汽車車身造型設計工作,也可從事其他機電產品、日用產品的外觀設計。
藝術設計方向——補充了圖形創意、產品包裝設計、VI設計、裝幀設計、廣告與招貼設計、室內設計等課程。
主要畢業去向:可從事機電產品、日用產品的外觀設計,也可從事平面廣告、VIS、產品包裝、室內裝飾等設計工作。
3、產品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廣闊的科技和人文視野,具備堅實的產品設計、藝術學、設計學理論基礎;熟悉產品設計的程序和方法,具有較強的藝術造型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產品設計組織管理能力;能在綜合把握產品的功能、材料、結構、外觀、加工工藝、內部機構和市場需求諸要素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合理的改進性設計和創新性設計;能從事數字產品開發設計、旅游產品設計、家具或日用品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設計人才。
主修課程:設計素描、產品設計速寫、工業設計史、藝術設計概論、人機工程學、產品材料與工藝、立體構成、工程圖學、計算機輔助二維設計、計算機輔助三維設計、產品設計方法學、產品形態設計、視覺設計原理、產品設計心理學、產品交互設計、交通工具設計等。
主要畢業去向:能在企事業單位、設計服務機構、教學科研單位從事以產品創新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交互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