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東方設計獎·全國高校創新設計大賽 2024-05-22
2024東方設計獎·全國高校創新設計大賽
截止日期:2024年6月30日
東方設計獎·全國高校創新設計大賽由全國知名行業協會及高校于2014年聯合發起,大賽經過十年積淀在行業和高校影響力日益凸顯,賽事邁進更國際化、更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東方設計獎涉及“設計+”工業、農科、醫學、互聯網等多個交叉創新領域,旨在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新的方式,探索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全面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新格局。
本屆大賽由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生態設計領域)、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湖北工業大學、湖北省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競賽委員會聯合承辦國賽,各省具備一定影響力的高校、協會承辦省賽。
全國各省市重要專業協會作為賽事的行業支持單位,大賽教師獲獎逐步支撐職稱晉升重要指標、大賽學生獲獎者可獲研究生推免加分認定,大賽創辦以來每年有全國1000余所高校參賽,且有眾多國內外知名院校、雙一流大學和頂尖藝術院校師生參賽,2023年,東方設計獎共收稿10萬余件作品,作品來自全球設計師群體、高校教師及在校博士、碩士、本科、高職等多層次,并且每年參賽項目逐年遞增。更有國際知名設計師、教育部專業教指委委員、國內學術大咖、專業教學名師以及國內文化藝術界頂流紛紛加入東方設計獎評委庫。
截止日期
2024年6月30日
大賽官網鏈接
注冊說明
https://match.oda.org.cn/#/學生登陸此網址,注冊個人用戶(一份作品只需要由一個人注冊)。注冊時,“學校”一欄選擇“青島大學”,“學院”一欄選擇“青島大學”。
參賽費用
所有類別免收參賽費。
參賽類別
本屆東方設計獎面向國內外公開征集作品,包括數字造型、藝術設計、數字動效、科技探究、智能制造、工業工程、數字文創、AI生成、數字音樂、交互設計。東方設計獎注重“設計+”多元學科、交叉融合創新設計,以設計學科為基礎、延伸至其他學科,拓展拓寬設計學科外延,形成新的創新“設計+N”的設計生態體系。推崇多元學科融合的創新設計,重視科學與藝術、技術與設計、傳統與現代融合創新,不斷借鑒、吸收、融合、共生,走出適應社會發展、引領生活需要的發展優勢。
非命題賽場
數字造型
*內容:虛擬數字人、場景設計(地編)、角色造型、IP造型形象設計、游戲道具等三維數字造型設計。
*詮釋:運用數字軟件技術實現的三維立體造型創新設計,包括但不限于應用在互動媒體、游戲、品牌等廣泛空間中的數字化角色、形象造型設計。
藝術設計
*內容:工藝美術、傳統繪畫、書法、視覺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珠寶首飾、時尚設計等。
*詮釋:傳統美術、設計學類有關的工藝美術、繪畫、視覺、字體及服裝服飾、箱包購物袋等創新設計。
數字動效
*內容:動畫、微電影、短視頻、游戲CG、紀錄片、攝影攝像、VR、剪輯等。
*詮釋:運用三維、音視頻數字化軟件(包括但不限于Maya、AE、AP、Finalcutpro)創意拍攝和制作的影像、視頻等動態作品,包括游戲、動畫、紀錄片、電影工藝、影像電影、電影片頭、視頻、網絡電影、短片、電視臺或電視節目片頭、預告片、電視廣告、視覺效果、動態影像等。
科技探究
*內容:航空航天、深海探測、天體探測等未來科技應用探究設計。
*詮釋:可焦科技發展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大課題和現實問題,具備科研攻關條件,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亦可圍繞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科學問題,鼓勵跨學科領域,開展自主性科技設計,尋找解決生命科學問題的有效方法。
智能制造
*內容:交通設計、未來出行設計、產業賦能制造、居家智能電子產品、工業產品及外觀設計、人機工程設計、機電工程設計、工業虛擬仿真、數控編程、3D打印、機器人智能制造、穿戴產品、運動休閑器材、辦公室用品、兒童用品等。
*詮釋:當下或未來生產生活方式的任何智能制造工業產品設計,可包括產品系統設計、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無人駕駛、智能家居等及未來概念式的任何智能產品。
工業工程
*內容:機械設計、工業工程、材料設計、智能機器人、交通規劃、公共空間、設施建筑及裝置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土木工程、橋梁工程、能源、醫療、食品工程等領域。
*詮釋:通過創新思維進行工業工程大類綜合創新設計,通過多元學科交叉,擬關注和解決城市或鄉村有關的機械、橋梁、機器人、交通、土木、材料等方面的大設計。
數字文創
*內容:插畫、漫畫、裝飾繪畫、美術等應用于文創產品、衍生產品、包裝設計、品牌IP形象設計、出版印刷、活動宣傳海報等。
*詮釋:在文化遺產、城市更新、潮牌、文博、游戲、城市鄉村等領域的線上線下各類形式的文創產品設計及應用。
AI生成
*內容:AI生成式的平面、三維、音視頻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數據驅動、元宇宙概念、數字化建筑、產品、空間、時尚、居家、交通、科技等創意設計作品。
*詮釋:運用AI智能平臺生成的平面、三維、動態等各類生成設計。要求參賽作品進行深度訓練和開發,包含但不限于算法優化、智能終端應用實踐。
數字音樂
*內容:原創音樂、舞蹈表演、戲劇戲曲、器樂表演等舞臺藝術,音樂可視化、數字音頻制作、MIDI制作、交互式電子音樂、音樂新媒體作品、音樂科技設計等。
*詮釋:通過樂器演奏、人聲歌唱、形體表達及多種藝術手段,用具體可感的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舞臺藝術表達的任何原創和再創作,包括但不限于音樂表演、舞蹈表演、數字音樂、音樂電影等各類音樂形式;運用虛擬樂器軟件、音頻特效插件、數字音頻工作站(DAW)、MIDI控制器打造線上“音樂+”場景,滿足音樂用戶個性化需求,數字音樂面對影視、短視頻等形式音樂。
交互設計
*內容:APP相關互聯網應用設計、終端UI界面設計、交互網頁設計、操作系統、屏幕設計、媒體交互、智能家居方案、用戶界面、虛擬現實、可穿戴技術方案、數據可視化等。
*詮釋:引導文化、科技、藝術、視覺、交互、數字等要素的融合創新;鼓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多元交叉融合創新。
評審標準
(*按照每件(組)作品的最終得分評出相應獎項。)
(1)創新價值維度占比40%,強調“設計之技”,包含了功能性、美學性、技術性、體驗性和可持續性等;
(2)商業價值維度占比30%,強調“設計之道”,包含民生貢獻度、產業貢獻度和未來貢獻度等;
(3)社會價值維度占比30%,強調“設計之力”,包含社會影響力和行業示范力等。
公示機制
(1)獲獎作品,在官網或官微予以公示,公示期為5天。
(2)公示期間接受社會監督及舉報,需實名提供舉報可信證明材料,否則將不予認定。
(3)接舉報后組委會將及時進行核查,若核實作品確有抄襲、侵權或其他不當行為,將取消獲獎資格。
參賽須知
a.作品內容:不得包含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的內容,不得包含涉及與性別、宗教相關的任何歧視性內容,不得侵犯他人隱私,由此引起的相關法律后果均由參賽者個人(團隊)承擔;
b.參賽者須是參賽作品的設計方或所屬方(相關知識產權的權利方),嚴禁抄襲,如獲獎作品存在知識產權爭議,一經發現立即取消參賽資格并收回獲獎證書(獎金);如作品產生版權糾紛,一切后果由參賽者個人(團隊)承擔。
c.作品上不允許出現學校、作者姓名及其他賽事標識等,一經發現將在評審中直接扣分。
d.組委會有權使用參賽者提交的材料進行與賽事有關的宣傳推廣活動,包含但不限于拍攝、展覽、新聞報道、整理出版等。若有特殊保密要求,參賽方需在報名完成后的5個工作日內提出書面申請,否則視為可公開作品,組委會不承擔由于公開展示所導致的損失。
e.參賽者須使用實名注冊參賽,不得使用化名。報名信息須如實填寫,一經提交不可修改。參賽獲獎信息將按系統上傳的信息制作證書。作品提交后,不得修改作者、指導老師等信息,請提交前仔細核對信息。
f.每位參賽者的參賽作品數量不限。每一件(套)作品的作者數量限定:靜態創作不得超過3人,指導教師不超過2人;動態創作不超過5人,指導教師不超過2人(參賽獲獎信息將按系統上傳的排名制作證書,原則上不接受調整信息。)
g.所有評審工作安排、結果等重要信息,將通過官網及注冊系統發布,請參賽者密切關注以上信息渠道。
h.提交必要文件:作品信息表(在線填寫準確信息、承諾書和版權聲明等自動生成)、作品創作文件(參賽作品)、作品展示海報(須下載展示海報模板,將作品說明、平面圖、動態截圖、效果圖等進行編排而成)。
其他須知
1、作品上不得出現單位(院校)、系部、姓名及其他特殊標記。
2、若創作過程中使用到現有素材,請在報名表處標明出處。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聯網,信息版權及活動解釋權歸主辦單位所有。